粤讴

类别: 曲艺 项目编号:V
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07-04-06
申报地区:佛山市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文化馆

       粤讴,又名越讴,别称解心,是继木鱼、龙舟、南音之后,于嘉庆年间形成的唱曲粤语曲艺曲种。发祥于珠江花舫汇聚的南濠、谷埠、沙面等南海县属地,“几乎没有一个广东人不会哼几句粤讴的。”(郑振锋语)南海招子庸于道光八年付印的曲集《粤讴》,影响深远。

      “琵琶弹出酸心调,到处盲妹唱粤讴。”周行农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粤讴流行的盛况。粤讴后来被粤剧、粤曲吸收入腔而流传至今,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

       清代嘉庆年间,珠江花舫上的广州帮为了与扬州帮、潮州帮竞争,迫切需要一种新歌体,而志同道合的骚人墨客,酝酿一种新歌体。两股力量汇合一起,在木鱼、龙舟、南音的基础上“变其调”,“以粤言粤乐,歌粤事粤物”,粤讴于嘉庆末年逐渐形成。道光八年,南海招子庸把当时有影响的粤讴作品121首汇集成册,取名《粤讴》。《粤讴》先后被翻译成英文、葡文、日文,从而远播世界,招子庸亦常常与粤讴相提并论。

       辛亥革命前后,进步文人利用粤讴短小精悍的优势,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匕首投枪。其中被誉为“讴歌之王”的南海黄鲁逸,更利用记者、编辑之便,在报上发表了大量粤讴。把粤讴的思想性、艺术性推向了新的高度。南海冼玉清教授撰写了长篇研究文章《粤讴与晚清政治》,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中山大学教授陈寂,对招子庸编著的《粤讴》进行了评注,后由其子陈方补足,1986年出版。

/uploads/20210618/7be7003a7ea5ba613279972fa8e0e3c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