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顺德)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II |
批次:第八批 | 公布时间:2024-03-05 |
申报地区:顺德区 |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新滘社区居民委员会 |
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称疍歌、木鱼歌、白话渔歌等,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疍民是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以船为家、居住在珠三角河道上的水上居民,他们以舟楫为家、傍水而生,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咸水歌和许多民歌一样,源自于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并且以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与其它民间音乐一样具有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乡土性、即兴性、流传变异性、人民性和多功能性。
顺德的咸水歌主要分布在大良新滘、大良逢沙、均安镇等地。从题材上,顺德地区的咸水歌可分为情歌、教化歌、叙事歌三种。从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两种。其中,对唱是咸水歌的主要演唱形式,对唱中又包含了互答、对喊等形式,并多以男女互答为主。同一个唱腔的“咸水歌”,除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外,歌曲的旋律均可作适当调整,显示出民间音乐自由性;咸水歌随口唱出,常使用当地土语,带有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其“一字一音”的形式与语言音调有密切关系,现在仍在传唱的旧式咸水歌保留了大量顺德本地方言的发音;咸水歌的创作和传诵与疍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等密切相关,疍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诉说心中的苦与乐。清人屈翁山的 《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顺德县志》(1996版)中记载:“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内流行多种民歌,其中以禾田区(今大良、伦教、北滘、陈村一带)的《咸水歌》《淡水歌》《担伞调》《牧童调》最有地方特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咸水歌在新滘发展到鼎盛时期,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唱咸水歌,村中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会哼几句。更有个夸张的讲法:“风吹过,大话咸”,意思是一阵风吹过就能创作一首咸水歌。过去咸水歌传唱者大都是原住民中的老人,他们识字不多,除了口口相传,就没有其它方法来记录咸水歌的旋律与歌词,咸水歌的传承遭遇到挑战,甚至濒临失传。
多年来,文化建设被越发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被大力扶持。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咸水歌在新滘也重新焕发了新机,2007年,新滘居委会组建咸水歌队;同年凤翔小学咸水歌队成立,至今已培养了超过600名学生。2014年咸水歌被批准列入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被批准列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水歌在新时代将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