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鱼筛编织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VIII |
批次:第八批 | 公布时间:2024-03-05 |
申报地区:南海区 |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文化发展中心 |
九江鱼筛编织技艺,是一项源远流长、富有渔业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专为渔业生产性需求而诞生。这项技艺伴随着九江鱼苗业的蓬勃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尤其在清代光绪年间,九江渔民便利用细密的竹筛来区分鱼苗大小,分级销售(据清光绪《九江儒林乡志》记载)。自此,九江在鱼苗筛选技术上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即便是极细小的鱼苗也能精准分类(清道光《粤小记》有云:“虽幼如发,亦能分别种类”)。
九江鱼筛起源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西江沿岸,随后沿西江传播至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及南宁市邕江沿岸等地,成为这些地区渔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包含选竹、晒竹、开竹、拉竹、织筛、削框、上筛、合筛、上印九道工序。选材讲究,必用韧性强、竹节间距大、竹龄3年以上的老竹;晒竹则在每年的11至12月间进行,直至竹子由青转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利用传统工具如“莲花刀”和钢板片,通过反复拉扯使竹条光滑均匀,再巧妙编织成筛片,最后结合内外筛框,并根据规格油印朝数。
九江鱼筛规格多样,共有头朝、朝三、朝半、朝七、二朝、二朝三等35种,其中“朝”是对鱼苗大小的特定称呼,不同朝数的鱼筛能筛选出相应规格的鱼苗,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鱼苗业的标准。这项技艺不仅见证了九江乃至中国鱼苗业的历史发展,还促进了九江鱼苗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使九江成为“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产销量占全国70%,并获批创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九江鱼花产业园。
然而,当前掌握全面鱼筛技艺的张华成师傅已年逾七旬,且徒弟稀少,技艺传承面临挑战,亟需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以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继续在渔业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