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编(里水)

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编号:VII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2012-02-21
申报地区:南海区 项目保护单位:南海区裕达家具有限公司

       藤编是一种以棕榈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编制而成的实用品和工艺品。南海处于珠三角腹地,交通发达。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南海人用本地野山藤为原料,编织的藤席已具较高的水平,作为贡品上贡朝庭。北宋欧阳修等编《新唐书•地理志》载:“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枝……”。 “藤簟”即用藤皮编织的席子,是藤制品的一种,冬暖夏凉,透气舒适。明代,藤和葵的编织工艺形成行业,并开始使用海南岛的白藤为原料。清代道光《南海县志》载:“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织作枕席尤佳。” 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大批洋货涌进广州,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中荷通商,荷兰人把印尼藤编成箩筐盛载货物,或用藤条包扎货物带到广州,货物拆卸后,包装货物的藤料被遗路旁,时在广州十三行打工的“八乡”人周月庭(人称石岩慈菇),将藤料编成谷箩、船帆的农渔具及作牛鼻栓、船桨环等,后村民们随其做法,无论男女老少均学会织藤,“洋藤”随之普遍使用。清晚期,黄岐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编织枕席远近闻名,以做工精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名声渐远,黄岐八乡被誉为“藤乡”。八乡做藤各有所长,沙贝村、钟村以做皮类“开刀”、“合丝”为主;凤岗村以做藤皮、开刀、藤笪、藤席为主;白沙村与陈溪村以做圆芯为主,兼做藤席;涌口村、泌冲村、永澄村以做开刀为主。人们还根据市场需求,编制出各款藤织件、藤椅乃至各色藤家具,在世界上开拓了藤织家具的先河,成为出口贸易的重要手工艺品。抗战期间,藤业遭受极度破坏,淹淹一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建立南海藤厂,后有东风藤厂迅速崛起,两厂带动当时南海县内藤业的技术进步和扩散发展,南海藤业有了质的飞跃,品种繁多,约有80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藤皮、藤芯、藤席、藤笪、藤织件和藤家具6大类。南海藤编是多种技法相结合,或以各种不同的编织手法和编织技巧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和造型,改变了早期简陋、粗糙的藤制品,将藤制成各种别致优美、造型独特、形态万千的实用品和工艺品。各类不同的藤制品各有其特点,有“席之王者”之称的全手工编织的藤席;有以机械编织、图案优美的藤笪;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藤家具;有品种繁多、造型多变、花式新异、千姿百态的藤织件等。众多产品畅销港澳,远销世界各地,外贸创汇期长达30多年,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uploads/20210618/0480ab4b52f85aef22886b46d50d6ecd.jpg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批次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操作
1 何日成 1955.7 第三批 传统美术 VII 藤编(里水) 南海区
2 何丽容 1963.9 第四批 传统美术 VII 藤编(里水) 南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