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IV
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06-05-20
申报地区:佛山市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粤剧传习所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

粤剧的历史渊源和形成发展,积淀深厚,既继承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地人组织的戏班演出,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弋阳、昆山、梆子、皮黄等剧种声腔的基础上,还积极汲取流行于广东民间的俗乐和本地土戏唱腔等艺术营养,使其地方性日益增强,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浓郁岭南韵味和鲜明风格特色的粤剧。

粤剧戏行云:“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 佛山琼花会馆是本地班艺人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的建立,以本地班不断发展及形成规模为先决条件,也是佛山戏行组织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清代咸丰四年(1854),佛山凤凰仪班红船弟子李文茂率领粤剧艺人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发起“红巾军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戏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李文茂起义失败后,清廷焚毁琼花会馆,禁演粤剧。清代光绪十年(1884)始,在邝新华等艺人多方努力下,建立八和会馆,粤剧中兴。

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粤剧进行了系列改革,优秀传统艺术得到发扬,不少旅居外地的著名演员如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桂名扬等先后回国,为粤剧改革和发展做了杰出贡献。大批优秀剧目涌现,粤剧改革进入新里程。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团解散,大部分从艺人员或被批斗或被下放劳动改造,建国后的粤剧改革成果被否定,粤剧遭到严重破坏。“四人帮”倒台后,粤剧得以逐渐恢复。改革开放为粤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剧团和剧目建设、粤剧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江门、肇庆、湛江、梧州、南宁、柳州等有数十个专业粤剧团和大批业余粤剧粤曲演出社团。1983年地、市合并后,佛山建有佛山市粤剧团和佛山青年粤剧团,创作了《顺治与董鄂妃》、《铁血红伶》等一批优秀剧目,涌现出彭炽权、曾慧、李淑勤等知名演员,多次赴港澳、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

       在“琼花焕彩·2003佛山粤剧文化周”之后,佛山市政府每年均主办“魅力佛山·琼花粤剧艺术节”,并建立粤剧传习所,为粤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批次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操作
1 李淑勤 1971.3 第五批 传统戏剧 IV 粤剧 佛山市
2 梁智理 1957.11 第三批 传统戏剧 IV 粤剧 佛山市
3 莫增平 1965.2 第四批 传统戏剧 IV 粤剧 佛山市
4 李江林 1978.8 第六批 传统戏剧 IV 粤剧 佛山市
5 何丰仪 1956.3 第六批 传统戏剧 IV 粤剧 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