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市直)
类别: 曲艺 | 项目编号:V |
批次:第五批 | 公布时间:2013-11-22 |
申报地区:佛山市 |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文化馆 |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主要流行于珠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粤方言地域,并流传到东南亚、美洲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地区。
粤曲与粤剧音乐唱腔、板式等方面基本相同,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粤曲的音乐丰富,一般分为梆子;二簧;弋、昆牌子曲;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曲艺的曲子;粤乐及各种小曲杂曲等五个类别。
粤曲演唱,在八音班和“师娘时期”均依行当划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当的唱法。“女伶时期”,开创了改假嗓为真嗓,改舞台官话为广州方言的演唱时期,从而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法。
粤曲的伴奏乐器丰富,“女伶时期”形成以下五种伴奏组合:1、以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短喉管为核心的“硬弓”组合,这是继承自粤剧早期的乐队组合,多用于武场和梆子腔的伴奏;2、以吕文成首创的粤胡(把二胡的高音弦改用为钢丝弦,空弦提高了五度,亦曾称高胡)及改革高音码的铜线为钢线的扬琴,加上琵琶或秦琴、横箫为核心的“软弓”组合,这是当今最主要及普遍使用的乐队组合;3、以椰胡、洞箫、扬琴或琵琶为核心的乐器组合,吸收自本土曲艺的伴奏组合,主要用于伴奏南音和演奏特定情景的小曲;4、以大小唢呐及喉管为主,加上其他弦乐的吹打乐组合,主要用于伴奏牌子曲、高腔及特定排场的曲子;5、以小提琴、萨斯风、电吉他为主的西洋乐器组合,其使用与“软弓”组合基本相同。以上五种伴奏组合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使粤曲的伴奏具有丰富的音色和很强的表现能力。
粤曲的早期曲目大都有来自或改编自粤剧班本,到“师娘时期”曲目代表作品为“八大名曲”:《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女伶时期”代表曲目有大喉演员熊飞影演唱的《夜战马超》、《武松大闹狮子楼》、《岳武穆班师》,平喉演员小明星演唱的《风流梦》、《知音何处》,徐柳仙演唱的《再折长亭柳》、《梦觉红楼》,子喉演员琼仙(又名张玉京)演唱的《燕子楼》、《秋江别》、《潇湘夜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时,还整理了不少传统曲目。“文化大革命”期间,粤曲备受摧残。“文革”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振兴曲艺,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动群众性粤曲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曲从80年代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