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箔锻造技艺

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编号:VIII
批次:第四批 公布时间:2012-02-21
申报地区:南海区 项目保护单位:南海区狮山镇文化站

 金箔锻造技艺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宋代传入岭南地区。明清时期,佛山商品生产和经济繁盛,金箔业非常发达,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实业志》载:清初雍正二年,佛山祖庙大街建有金箔行会馆,大小店号三十余家。随着佛山镇及邻乡各种民俗活动频繁,金箔的使用迎合当时岭南人崇尚鬼神的习俗和喜好色彩浓烈的审美观念,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产品,行销海内外。

 佛山金箔行“出品有青、赤二种,由本乡或省城购买足金,隔以乌纸,锤击成箔。销行内地各乡各埠及港澳、石叻(新加坡)、及新旧金山等地,岁出五六十万圆……”清光绪十四年(1888),广东“四箔”(金箔、银箔、铜箔、锡箔)兴盛,全省经营者100多家,从业8000多人。慈禧重建颐和园,所需金箔亦派钦差大臣到广东督办。

 民国时期,内地起征厘税加重,采购金箔者多赴香港采办,加上金价日昂,佛山金箔销量日减。1915年,佛山金银箔行业仅存黄允全、黄万全、协全、广全、广盛、黄允元、有全、昌盛、金全、美全、源昌、茂全、曹桃记共13家。

 1955年,政府为抢救传统民间工艺,佛山将当时部分私营及家庭手工业户合营为“绉金厂”,主要生产有金箔,银箔,铜箔等。“文革“期间,金箔被指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产和出口,绉金厂也于1969年被撤销,改为生产电子产品。1980年,佛山市绉金厂恢复了金箔生产,后又再度撤销,工人转行并入佛山工艺厂。改革开放后,佛山金箔行老铺“昌盛号”的老艺人吴宝光,在家乡南海罗村开办联和金箔厂,家族式经营至今,金箔锻造技艺得以传承。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了金箔的特性,摸索总结出相关配方和工艺流程,形成特色,为行内独有。

 金箔锻造以真金打制,薄如蝉翼,有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巧技艺和经典文化艺术内涵饱含着佛山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众的心理需求,以特定地域、风俗习尚、文化传统为条件萌发成长,折射了佛山历史名镇深厚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佛山本土文化的个性特征。

/uploads/20210618/416893954a8aaa2d4b8df33bd092f3eb.jpg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批次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操作
1 吴深龙 1960.1 第四批 传统技艺 VIII 金箔锻造技艺 南海区
2 吴炜全 1986.2 第五批 传统技艺 VIII 金箔锻造技艺 南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