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广东醒狮)

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III
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06-05-20
申报地区:佛山市 项目保护单位:南海区博物馆

醒狮是融舞蹈、武术、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舞蹈,由舞狮头,舞狮尾二人合作,配以鼓点和锣、钹、由武术、舞蹈、敲击乐配合完成表现某一特定情景的一套程式,是极富广东民俗色彩的民间娱乐活动

广东醒狮脱胎于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为避皇权禁忌,民间艺人另辟蹊径,创出另类狮子外形和舞狮形式,其出现于明代,起源于佛山。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中叶,南海佛山已经有专门制作狮头和锣鼓的能工巧匠。清乾隆年间,“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订购。”明清时期在南海形成的狮舞,大量吸收本地戏曲和武术的影响,把“舞”摆在首位,“狮”只是附从。清末,南方民间反清意识日浓,舞狮习俗便由义士加入吃生菜的内容,称之为“采青”,取其谐音,寓意唤醒民众反清强国,故舞狮开始作“醒狮”。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所谓“青”,是用红色的绳子绑住一封利是和一捆生菜,近年又习惯搭上一条香烟等。由主家(邀请方)设“青”,按民间风俗,“采青”应一次完成,狮子食青后要“吐青”,吐出的“青”抛向主家,主家顺利“接青”表示来年吉利。通过起、承、转、合的程式,使其更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幻,能派生出多种套路,如:地青、水青、蟹青、蛇青、桥底青、八卦青等;此外还有门类繁多的采高青,如“企膊”(站在肩膀上)采高青、叠罗汉采高青、爬杆采高青、飞砣采高青和桩上采高青等。桥马有四平马、子午马、丁字马、座盘马、吊蹄马。步法有麒麟步、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提步、摆步、丁步、越步、扑步、跳步等。传统的舞法主要有佛引狮、采灵芝、出洞、过山(上山)、滚球、吐球、上楼台、过云桥、桥底寻青、八仙贺寿、七星伴月及各式采青。鼓的打法,有“三星”、“五星”鼓,又称“梅花鼓”,“三星”多出现在较为传统的程式和套路,现代则以“七星”较为常见。有些程式和套路,根据不同情节的需要,采用“混合鼓”的打法。锣、鼓、钹敲击技法、姿态、节奏花样繁多,烘托出狮子轻巧、雄壮、威猛的不同表现。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必舞醒狮,历代相传。随着珠江三角洲人移居海外,同时也把醒狮活动传到国外,广泛流传,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批次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操作
1 黄钦添 1965.12 第五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2 何狄强 1958 第五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3 夏志成 1957 第六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4 黄桂平 1953.12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5 黎念忠 1963.2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南海区
6 张志华 1962.1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7 吴向荣 1960.5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8 陈幼民 1948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9 易孝安 1954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0 梁伟永 1958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1 梁泰豪 1948.7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2 刘汉庭 1961 第一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3 陈汝安 1972.1 第三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禅城区
14 朱绍英 1948.8 第四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5 梁启钊 1938.8 第四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6 庞兆升 1947.4 第四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7 邓伟杰 1970.7 第五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18 叶仲铭 1980.1 第五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南海区
19 谢伯森 1964.9 第五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佛山市
20 胡应培 1965 第六批 传统舞蹈 III 狮舞(广东醒狮) 南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