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十番(同乐堂十番)

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II
批次:第六批 公布时间:2017-12-16
申报地区:南海区 项目保护单位:南海区桂城良溪同乐堂十番锣鼓队

       十番,故老相传,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是凯旋乐的一种,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袁静芳所著《民族乐器》的第九章提到“根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张岱《陶庵梦记》等文所载,十番锣鼓作为一个民间乐种,至少在明代已在江苏南部一带流传”。根据百度百科,“十番又称十盘,十番鼓,社盘、石磐,是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古老的汉族民乐,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宫廷音乐,又是寺院道观用来祭祀的古音乐,是集打击乐与吹奏乐为一体的交响乐,原以打击乐为主,锣鼓和丝竹合奏比较晚,其打击的方法别具一格,只敲击每节的第一个音节,其音调古朴、和谐、明快、热烈”。据《中华舞蹈志》广东卷记载,十番分“素十番”和“混十番”两类。“素十番”只用打击乐,较原始。后加入丝竹乐,演变成“混十番”。十番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江浙一带传入,距今已近600年。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由于冶炼业发达,一些十番用的打击乐器,如金钹、大钹、高边锣、文锣等铜制击乐皆能制造,从而为十番在佛山落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夏西,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中部,旧属夏教堡(明万历年间已设置),因其位于夏教堡西部,故名。所处位置邻近港澳,毗邻广州、佛山,区内地势平坦、水网交错、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珠三角腹地的围田区,土质深厚、土地肥沃,三圣河、乌龙涌等在村内蜿蜒流过,故村内耕地均是水田,是名产“夏教齐眉”米的主产地。

       上世纪初,夏西良溪村民李大佐等人外出到广州白云山一带谋生。因住地附近有苏州的十番艺人驻扎,他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了李大佐等人。工余,李大佐等人便积极求教,且不断地在艺人排练时揣摩学习。李大佐等人学会后,返回村中向其他村民传授,十番便开始在良溪村流传开来,为纪念师傅的传艺之恩,良溪人也将之称为“苏锣鼓”。良溪“同乐堂十番”属“素十番” 。其表演时,场面壮观,铿锵悦耳,喜庆热闹。特别耍飞钹,惊险刺激,精彩夺目,让人叹为观止。解放前,同乐堂可谓鼓、狮双绝,上一辈的表演者不仅“苏锣鼓”耍得炉火纯青,在传统狮上,也是技艺精湛,蟹青、蛇青、三膊马采青、狮子上楼台、水狮等绝艺名震一时,经常受邀到广州、佛山等地表演。传统狮外出表演、参加喜庆时,以“同乐堂十番”开路,并在舞狮前作前奏表演。 古朴浑厚的“同乐堂十番”与精彩绝伦传统狮交相辉映,使得同乐堂享有盛誉。《中华舞蹈志》广东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的《舞十番》章节,均记载“同乐堂”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为活跃的十番会之一。良溪“同乐堂十番”中的锣鼓乐谱仍采用古老的状声汉字书写法,“得” 、“咚” 、“告” 、“茶” 、“滂”等,至今仍保留了唐代“凯旋乐”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飞钹表演与故宫馆藏中的飞钹“十番”表演画相一致。

 

相关传承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批次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操作
1 李洪金 1947.7 第六批 传统音乐 II 佛山十番(同乐堂十番) 南海区
2 李洪练 1941.12 第六批 传统音乐 II 佛山十番(同乐堂十番) 南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