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类别: 曲艺 项目编号:V
批次:第一批 公布时间:2007-04-06
申报地区:佛山市 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文化馆

       南音是继木鱼、龙舟之后,于清代乾隆年间产生的粤语曲艺曲种,流传于两广粤语地区。乾隆二十三年(1757),清政府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促进了广州、佛山等地城镇经济发展,娱乐消费业的兴旺,外地烟花女子纷纷来广州谋生。当时广州的风月场以花舫为特色,集中在南濠、谷埠、沙面等南海县属地,广州帮、扬州帮、潮州帮三足鼎立,各显神通。木鱼说唱自明中叶产生之后,发展缓慢,广州帮只唱木鱼和少量小曲,在竞争中相形见绌,后来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扬州南词和潮曲长处,形成了新的粤语曲种——南音。

       南音发祥于珠江花舫汇聚的谷埠、沙面、南濠等南海县属地,被誉为“粤调双绝”的《叹五更》为顺德何惠群所作,《客途秋恨》的原创者为南海叶瑞伯。唯一的一本南音曲集《今梦曲》影响深远,产生于南海孔继勋所建的岳雪楼。近现代南音唱腔所形成的三大流派,扬州腔代表人物钟德出自岳雪楼,地水南音代表人物是顺德红伶白驹荣,佛山对南音贡献良多。

       南音产生之后,很快流向民间,原有的木鱼盲艺人兼唱或转唱南音,活跃在神诞、民间节日或大户人家的庆典。

      近现代有不少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嘉定屠城》、澜石《居民叹五更》等。建国后,新老文艺工作者利用南音来宣扬新年事物,如《沙田夜话》、《归家》等。辛亥革命后,南音被粤剧、粤曲吸收为常用曲牌,南音依附于粤剧、粤曲而得到传承。